很多家长对孩子在纸上胡涂乱画的随意涂鸦画大都不会在意,有的还会说:你画的什么乱七八糟,一点不认真!
是的,我们都习惯了孩子在美术课上每次带回来一幅像模像样的画作,对于那些潦草混乱、随意涂鸦的画,我们甚至很少认真看一眼就随手丢掉了。
然而,这些不认真、草率的涂鸦之中却蕴藏着很多的秘密,而往往也正是这种不加掩饰,信手而来的涂鸦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和真实状态。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下意识地涂鸦到五六岁有意识的符号象征化表达都属于涂鸦期。涂鸦是他们自发本能记录自己思维成长过程轨迹的呈现。
他们往往通过涂鸦的方式对这一段时期所感兴趣或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描述,这个过程显然不是在画一幅画,而是对他们所知所想的知识或体验进行梳理和思考,涂鸦其实是促进他们思维和大脑发育,促进他们表达逻辑,释放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行为。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涂鸦行为要么斥为糊涂乱画,要么置之不理,这些都会无形中压制和伤害了孩子涂鸦表达的热情,从而使他们的活跃思维得不到释放和锻炼,做为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读到他们混乱随意背后的信息和价值,需要尊重他们的自由抒发和任性表达,应当鼓励孩子这种行为,如果怕他们把画面效果毁了而过多阻止和干预,只会影响孩子的思维表达和自由想象。
有个男孩叫佑佑,今年五岁多,最近迷恋科学和战争,总是一边随意画着一些图形线条一边振振有词、一本正经地以播音员的口吻说到:“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他记不住这个词,说成诺儿贝利)发生核泄露,核反应堆爆炸,产生了蘑菇云。核辐射把周围的建筑和人物动物都毁灭了......,核裂变还会产生中子、离子、原子。” 说到这儿,他又一下子又跳到了1945年,“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日本就投降了。原子弹特别厉害能把一个城市毁!”
他又说到:“日本福岛核电站也发生了核反应堆泄露,造成很多人受到辐射,他们就会得白血病和癌症。”
他一边兴奋地讲述着,一边在纸上涂画着,当他讲的差不多时,纸上已经画的满满当当的了: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几何形象、随意飞舞缠绕的线条、蚂蚁一样的小人。经过他的解读,你能知道,画里面这个是直升飞机、那个是潜艇、还有喷发的火山、有他所说的核反应堆,画的各种乱线是电波和辐射产生的射线。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孩子这样的涂鸦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就是孩子瞎说乱画。
的确,从一般意义上说,这称不上画了一幅画,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叙事的痕迹”。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追求的不是画一张画,而是通过画表达叙事的过程,画的最终结果无非就是这个叙事过程留下来的痕迹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把对事物、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把内心的情绪通过涂鸦的方式进行释放和表达。这是一个他们对所知所感所想进行综合整理和思考的过程。显然,在这个涂鸦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的思维活动远比画出来一幅画的价值大的多。
我们看看佑佑那个涂鸦过程里又涉及了历史、又涉及了科学、又涉及了军事,你能说他这仅仅胡涂乱画吗?
可以说,他通过不同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需要通过涂鸦行为表达释放,而涂鸦又激发了他不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热情。这种涂鸦活动很好地承载了他们把对世界探索感知的愿望连接起来的功能。
说实在的,单从画面效果来看,这孩子一年前和现在相比真看不出来有多大的进步,但就从表达的内容和细节,画面中的信息容量上看,明显丰富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在涂鸦的叙事乐趣里逐渐养成了对事物、对知识认知、对生活细节留心的习惯,在他丰富的画面中,每次总能看到他获得的新鲜知识和事物细节:无人机、摄像头、车库计时牌、水龙头、机器人、核反应堆、直升飞机、潜艇、电线、火山、史前怪兽、有毒液体......林林总总、七七八八。而且,他还总能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扯到一起说成一个故事。
这也许才是他画画涂鸦最大的收获吧!
当我们习惯了就画看画地看待孩子的绘画学习时,是不是很容易忽略了这个阶段孩子涂鸦画画的真正意义?
我们让四五岁孩子画画难道真的只是期望他们画出一幅漂亮的画吗?我们不正是期望孩子通过画画来丰富他们的思维和表达吗?
对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让他们画漂亮,画形象都不现实,也没有任何意义。而这种绘画行为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活跃的思维和表达才更具价值。
我们知道,绘画是静态的,是一个瞬间局部的定格呈现。然而对三四岁、四五岁的孩子而言,绘画更多是一种动态的呈现,它是一个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以破坏了之前的形象为结果,表述完成后,画面基本上就都是抽象的乱线或色彩颜料了。
孩子们只在意他是否通过画画这个方式和载体表达了他的故事或想法,至于画面呈现的结果,他们是不关心的,所以,他们经常把画的过程中老师认为很好的效果毫不犹豫地涂抹掉,否则会干扰到他们进一步的往下叙述。
有的孩子胡乱涂两下就告诉老师,他画完了,老师让他继续画,他坚决不干,因为他的话已经讲完了,他没有必要再往下画了。而有的孩子,你觉得他画的很好了,不要再画了,可他却偏偏要继续往下画,添加更多的东西,因为他要说的话还没讲完,一定要讲完为止,当然,当他讲完后这幅画已经是黑乎乎烂糟糟一大片了。
有一次,有个男孩在听了地道战的故事后画了这样一幅画:他在画面中间画了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下画了几个连在一起的圆洞,里面画了几个蚂蚁一样的小人,他说是藏在地道里面的八路军。他又在地平线上面他画了一棵树和小房子,树的旁边画了两个站着的小人,手里似乎端着枪,在另一边他画了两个躺在地上的小人。他给我说,站着拿着枪的是八路军,躺着的是日本鬼子。
我觉得画的非常棒,尤其躺在地上的小人画的非常生动有趣。突然,他把那两个躺着的小人用橡皮擦掉了,而且又用铅笔胡乱画了一堆乱线,我赶忙问他:你刚才画的多好啊!干嘛擦掉呢?又画这些乱线条,把整个画都毁了!
他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那些乱线条是表示手榴弹爆炸了,擦掉了躺着的小人是因为他们被炸死了!
这就是孩子的思维,画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行为过程,在过程中把他们的思维活动表述完成了,目的就达到了。至于画的结果是否是完整漂亮的,他们根本不介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就根本不是在画画,而是用画画的形式在说话,话说完了,画就完了。
这是四五岁孩子画画一个根本的特点:其实跟画本身没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借画画这一直接形象的语言媒介说事而已。所以,要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绘画,你可以不用管他最后画的结果是什么,但一定要跟随他了解他画画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表达!
然而 在对待四五岁孩子画画这件事上,大人们往往并没有倾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他们的思维活动过程,却习惯去用看一幅静态的画的眼光去欣赏和要求孩子的画。这就造成一种错位:你想要的并不是他们主观和客观上能给你的,而他们能给你的,你却并没有认真的解读和理解。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四五岁孩子可能是老师最头疼的事,家长对待孩子的画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的习惯,使得教孩子画画的老师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他们得想方设法让孩子画出一幅起码看得过去像模像样的画,不然,肯定会遭到质疑。
很显然,如果想得到漂亮像样的画面,那必然把孩子领入一板一眼的技能性的学习,这种现实下,机构和老师不得不提前设置好统一的内容和效果和实施方法,尽可能让孩子亦步亦趋地画出一幅像模像样的画。尽管知道,这样的方法对孩子心智的真正发展益处不大,但是家长满意,老师省心,大家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当看到很多机构和家长晒出的四五岁孩子画出的所谓漂亮画面时,我不禁想问:这些画和孩子真实的内心和表达和孩子自身的感知理解有多大关系呢?
也许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让四五岁或者三四岁的孩子画画,到底是要得到什么样一个结果?
既然这个时期孩子画画的重点在于“画话”,在于叙述过程,而你关注的却仅仅是他的画面,这是不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我们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画出来的表面结果上,必然让孩子陷入技能性效果型的学习,这只会影响到他们更自我的自说自话,而这种自说自话的思维表达培养,远比获得一些简单技能,画出一些像样画面有价值的多。
话说回来,要想通过画画涂鸦真正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是需要大量的家庭工作配合的,把这个任务交给培训班完成显然不现实,培训班的商业属性必然要把画面效果做为首要追求。大多家长也不可能接受花了钱就只看到孩子“乱七八遭的涂鸦痕迹”的事实。
这个阶段孩子的涂鸦应该是一个惯常的习惯行为,要想把这一行为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家长的陪伴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至少你需要经常关注和鼓励孩子的涂鸦并耐心倾听和交流。给孩子持续的认可,他才会更加热情地坚持。培训班学点技巧和表现方法,在家庭里完成涂鸦思维会是比较好的方式。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日常涂鸦犹如孩子生长的营养能量是需要家庭一日三餐的正常供给的,哪怕是简单的粗茶淡饭。培训班就好比饭店,去饭店就是定期地去改善一下口味,增加一点吃饭的仪式感而已。完全依赖一两周一次去饭店吃顿饭来提供能量和营养恐怕不饿死也至少是营养不良!
培训班对于四五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意义,更多在于提供一个更为专业的环境,让孩子绘画行为更具有仪式感和成就感。做为教师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应该是试图教他们什么技法和知识,而是设法引导孩子进入表达的情境和入口,让他们慢慢形成自己通过画画对新鲜事物对生活感知思考表达的能力。
事实上,儿童三到六岁之间的画画涂鸦行为对他们的早期成长有积极的意义,这绝不是体现在画出来的表象效果上,而是这个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否通过这些涂鸦有了对世界的敏感与好奇?是否通过这些过程产生了更丰富的内心感受?是否通过这些行为更加有表述的愿望与热情?
这才是这个阶段孩子涂鸦画画的终极意义所在!
如果想让孩子通过画画行为得到真正内在潜能的发展,就一定要把目光从孩子画的表面效果移开,去关注他们画画过程中的思维和表达,去陪伴和倾听他们画里的故事和叙说,去鼓励他们为了丰富表达而乱画的行为。你要知道,在这些乱七八糟的线条和颜色背后产生了孩子丰富有趣的思维过程,酝酿了孩子活跃大胆的丰富想象。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尽管你暂时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