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美术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结果或者什么才是孩子学画应有的真正效果,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做具体分析。
首先,从外在层面看,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要了解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通过绘画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的真实特征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都是规律性的东西,只有符合规律的自然呈现才能更有助于他们的自然生长,否则会造成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或不属于他们世界的虚假呈现。
一般来说,我们大致把孩子的绘画发展阶段分为几个时期:三到六岁,六到九岁,九岁到十二岁。今天我们重点探讨六岁之前孩子绘画的特征。
两岁到四岁半:我们姑且把这一时期称作涂鸦前期,这个时期孩子画画几乎完全出自于本能的需求,就如他们要说话要和人交流一样,涂鸦是这个时期的第二语言。
很显然,他们这时候并没有画一张画的意识和概念,但他们已经有交流和表达的内在需求和愿望,而文字和语言能力又还没有形成,因而借助于涂鸦去释放和表达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探索就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行为活动。这种行为对他们的成长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家长要鼓励他们这种看似下意识的胡涂乱画。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基本上没有什么形象的概念,画面呈现大多以圆圈和长短线条为主,三岁半到四岁以后会有些简单的符号化形象呈现,比如一个圆圈加一条竖线表示一个人物,一个封闭的圆圈表示一个房子亦或一块蛋糕甚至一辆汽车。他们的表述是随机开放的。
因此,这个时期,他们的涂鸦其实与画一幅画无关,就是另一种喃喃自语的说话方式而已。
对于家长来说,鼓励他们用这种方式说话,引导他们说出更多的话,这就足够了!一定不要试图让他们或教他们画出所谓你能看的懂的形象,事实上,也做不到,更没有必要。
要求他们画出与自身认知和能力不符的形象,只会增加他们下意识自由涂鸦表达的障碍,令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充分的释放。
我个人主张,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创造环境和语境,让孩子自由涂鸦表达,在过程中陪伴和交流,其他都不要干预。
四岁半到六岁:我们把这个时期命名为涂鸦后期
孩子在八九岁之前,年龄上几个月的差距,在外在体现上的变化还是挺大的,一般在四岁半以后,孩子对形象的感知和认知开始有了初步的概念,也能对色彩有了更好的分辨。
不过,这个阶段,还属于比较随意自由的涂鸦表达阶段。只不过,由于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五岁以后的孩子,有了初步的形象意识,也愿意用符号化的形象去表达表示更为具体些的事件和情景。
与三四岁孩子相同的是,“画话”,也就是用画来说话依然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他们依然没有去画一张画的意识和愿望,还是要通过画画这一行为载体去表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认知。随意、任性、混乱依然是他们画面呈现的主要面貌,所不同在于,在画面中可以依稀分辨出一些场景和形象,画面中表述的内容也更丰富起来了,形象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了。
总体来说,六岁之前的孩子画画,尽管表面上看是画画的行为,实质上是他们在纸面上的自我交流和倾述,他们也只享受画画这个表达的行为过程,并不关注在意效果和结果。
事实上,与其说他们在画一幅画,倒不如说他们是用画的方式在写一篇作文或日记,从这个角度看,可能更能理解六岁之前孩子画画的目的和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孩子本心并不愿意老师干预和帮助他们修改画中的形象,但他们都愿意在画面中出现文字来明确他们的表述目的,由于自己不会写,往往求助老师帮他们写出来。这也例证了这一时期的孩子画画并不是目的,“说事”才是他们想要的。
所以,如何衡量这一阶段孩子画画的效果?肯定是不能只看他们画完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的,因为也许你只能看到一堆令你摸不着头脑的线条符号和色块,但因此你就认为 孩子画的不好或认为他们不是画画这块料,就大错特错了。
这是因为,第一,他们根本就不是要画出一幅画,而是要画他们要说的“话”,第二,他们也还没能力画出让你觉得可以看的好的画。
所以,若想知道孩子这个阶段画画实现了什么效果?就只有亲自陪伴他们,倾听他们画的“话”,听听他们在这些涂鸦中表述了什么?是否在每一幅涂鸦中有丰富的表达和描述?是否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否不断地有新的认知在涂鸦中表达了出来?是否有强烈的意愿把每天所见所闻所想用涂鸦的方式倾泻到纸上?
这些才是这个时期孩子画画应该得到的真正的收获,才是他们这个时期画画最好的“效果”。这种“效果”显然不是表面上的画面能看出来的,更需要细致地观察,耐心地陪伴倾听,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需要给他们时间发酵。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有一部分孩子在某个时期会对某些特定形象产生浓厚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公主,有的孩子喜欢画汽车,有的孩子喜欢画小猫小狗。他们愿意经常去画这个形象,因此他们画出的这些形象会比同龄其他孩子好很多,也更容易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赞许,认为这些孩子在绘画方面更有天赋,这其实是片面的看法,因为这些看上去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好、更具体的形象,无非是多次重复后认知的技术表达的熟练而已。
而家长往往容易拿这些孩子去对比自己的孩子,认为自己孩子就是胡画,画不成样子。也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和那些孩子一样,能画出像模像样的画。这种心理是完全没必要的。前面我们讲了,这个时期的大部分孩子本就没有要画出一个好看形象的愿望,他们只是用画的形式说话而已。
了解了这个时期孩子画画行为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特点,再看我们目前针对六岁以前孩子的美术教育方式,会发现很多问题,值得商榷。
很多针对六岁前孩子美术培养的方式,还是建立在教孩子如何画出一些简单具象的形象或者画出一幅大人能接受的画这个角度。表面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却是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相违的。
对这个时期孩子而言,教他们画出一个上面三角形下面正方形的房子和他们自发画出的一个圆圈表示的房子有多大的区别?其结果只能是让他的概念里房子就都长这样!
孩子这个时期画画并没有形象意识,也根本不关注形象。只要是个他自己明白的符号,能够把他们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够了!
事实上,这个阶段孩子并不是完全画不出细致具体的形象,而是他们没有这种内在意愿和需求。
比如专门画人物形象的速写课,在那节课上孩子们画的人物都很具体,有五官表情,有四肢动态,生动有趣。但下一节课,画面情节里的人物形象就又恢复到他们的一个圆圈加一条竖线的“火柴人”形象。对他们来说,这两种形象没什么区别,都是表示“人”的符号,他的“火柴人”符号已经能把事儿说清楚了,干嘛还要费劲画一个更复杂的符号?
这是孩子的天性,只可顺势引导,不能逆势强教!顺水推舟,也许是针对这个时期孩子最好的引导方式。
他们本就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用画说事儿,说着也许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事儿,而我们往往忽略他们要说的事儿,却只关心他们本无所谓的画的形象,两者的关注点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这种错位也必然造成对孩子画的误读。
是让他们沉静在自己自说自话式的涂鸦说事儿的频道,还是把他们带到你的频道,让他们画出一些好看的形象?是不是值得认真想一想?